年轻人的酒:中国酒类品类创新研究报告

下载

“没有人会永远年轻,但永远都会有年轻人。”

作为酒饮消费的主力,年轻人究竟存在哪些行为特点?行为背后又是怎样的逻辑思考和认知偏好?年轻人的酒,存在哪些趋势和品类机会?我们又该如何把握这些趋势和机会?

一、当代年轻人饮酒:“主动微醺”可以,“被迫营业”不行?

年轻人的酒太多,年轻人“不够用”了吗?其实不然。

一方面,年轻人群体基数庞大。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新时代“年轻人群”的典型标签,Z 世代(1995-2009年出生)人数约2.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9%,其中到达法定饮酒年龄的Z世代占比70%,人数约1.8亿。

另一方面,受新媒介及新渠道影响,年轻人的酒饮需求被充分激发。如B站、抖音等视频媒介快速崛起,为年轻人提供了充分的酒饮教育,同时,互联网渠道让酒饮消费更加便利,极大满足了年轻人的酒饮购买需求。

回顾年轻人酒的市场发展,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

工厂时代:2011年以前,较为单一,除白酒、啤酒外,以国外鸡尾酒品牌为主;

年轻人酒的市场发展——工厂时代

图片来源:里斯咨询

市场时代:2012年-2017年,逐步多元化,预调酒、果酒品牌借助渠道及媒介的力量开始快速崛起;

年轻人酒的市场发展——市场时代

图片来源:里斯咨询

心智时代:2018年-至今,借势资本力量,大量花米果酒、苏打酒、起泡酒、露酒、精酿啤酒品牌以新式概念涌现,竞争空前激烈。

年轻人酒的市场发展——心智时代

图片来源:里斯咨询

要想抓住年轻人的心,首先要先理解年轻人。那么,年轻人饮酒行为有哪些共性呢?

场景上,年轻人喜欢主动微醺,抵触被动喝醉;度数上,年轻人喜欢低度,但又拒绝过于低度,10度左右最受偏爱;酒饮类别上,一款酒难以打动所有人,女性饮酒偏好最为多元;饮酒花费上,年轻人更愿为威士忌花钱,高校学子酒饮消费不含糊。

二、从年轻人的心智洞察,看谁能抓住年轻人的心?

心智是商业竞争的终极战场,要挖掘年轻人的酒趋势及机会,前提是对年轻人进行心智洞察。年轻人饮酒心智,有怎样的特征?

核心洞察一:场景上,年轻人的佐餐酒存在心智空缺,认知中缺乏主流、清晰的中式佐餐酒

年轻人的佐餐酒存在心智空缺

图片来源:里斯咨询

里斯咨询认为,中国传统酒饮主要承载的是社交的功能,常见喝酒场合是节日欢庆,调节气氛,或迫于社交,被动举杯。各白酒品牌传播上主要是凸显社交属性,未强化与佐餐的关联。因此,相较口感、品味等产品特性,中国酒企主要强调品牌价值、历史、制作工艺等,凸显档次和地位,以便更契合社交用酒的要求。此外,中国菜系丰富且各具特色,有碍于形成统一的佐餐酒认知。

有受访者表示,“平时吃家常便饭不会想到喝酒的,如果是应酬的场合那就喝白酒,图个气氛。”

核心洞察二:度数上,年轻人喜低度不喜高度,背后的原因是追求无负担地饮酒

首先,酒精度数是年轻人划分酒类别的重要方式。不同于酒饮行业分类标准,年轻人心智中有一套迥异的分类标准,包括酒精度数、饮用人群、饮用场景、档次、容量、 类别等。

同时,酒精度数决定年轻人在哪些场景饮用、和谁一起饮用。比如,在与不十分熟悉的朋友,或有男有女的社交局上,年轻人追求的是酒精带来的微醺快感,以及破冰的功能,同时会考虑到自身的形象,因此倾向于选择偏低度数的酒;在与亲密的朋友欢聚或娱乐场所等场景下,年轻人追求酒精带来的放纵感,甚至会主动追求醉酒,因此倾向于选择相对偏高度的酒。

其次,追求“适口性”、“轻松”、“微醺”,是年轻人喜低度不喜高度的核心原因。年轻人喝酒的核心诉求,是在放松的环境下实现微醺,以达到社交目的,但同时又希望能不影响到第二天的工作生活。

核心洞察三:酒饮类别上,年轻人心智中存在鄙视链——偏爱果酒和威士忌,排斥白酒和黄酒

首先,果酒依托低度及口感好等优势,在年轻人的酒饮中快速崛起。年轻人最常喝的酒为啤酒、葡萄酒和果酒,其中啤酒占比40%;葡萄酒和果酒依托度数低易入口、口感好等优势成为年轻人最喜欢的酒,其中,葡萄酒以26%的比例位居榜首。

其次,洋酒的固有概念深入人心,但威士忌的认知领先其他品类半步。年轻人对“洋酒”具体包含的酒种,以及酒种之间的区别并不了解,品类认知相对模糊,其中,威士忌品类在认知中领先半步,而白兰地、朗姆等尚未从“洋酒”品类中突围,缺乏清晰的品类认知,尚未被定义清楚除了作为基酒外其他使用场景。从不同城市层级对于品类的认知来看,一二线更清晰,三四五线更模糊。

此外,白酒和黄酒在认知中是“上一代喝的酒”,最不适合年轻人喝。定量调研结果显示,认为白酒不适合年轻人喝的占比达70%,其次是伏特加占比47%,认为黄酒不适合年轻人的占比达28%。

Y世代与Z世代人群对酒类认知

图片来源:里斯咨询

核心洞察四:年轻人复购看什么?——Y世代看品牌,Z世代凭感受

打造高颜值酒饮做法,自以为迎合年轻人的设计,打动的只是部分Y世代年轻人。定量调研显示,凸显颜值的包装设计举动仅吸引了23%的年轻人。

年轻人复购,品质好是基本要求,Y世代更看品牌,Z世代更看口感口味。品质是年轻人最关注的因素,大多数(68.2%)的消费者曾经因为酒的品质好而发生复购行为。

三、年轻人的酒,存在哪些新机会?

年轻人饮酒存在生命阶梯:随着年龄增长,从软饮过渡到硬饮。同时,软饮和硬饮并非完全割裂,两者的交融衍生出大量品类创新机会。顺应年轻人酒饮生命阶梯,基于酒饮品类心智资源建立清晰年轻人饮用场景,蕴藏大量新品类机会。

软饮到硬饮的生命阶梯

图片来源:里斯咨询

借着以上思路,里斯咨询提出了4点机会洞察:

机会洞察一:年轻人的酒处于软饮到硬饮的过渡态,10°左右存在诞生超大单品的机会

方向一:年轻一代社交需求更显著,催生朋友小聚场景下的百亿社交小酒品类机会。

方向二:从生意应酬向自酌悦己转变,独饮场景催生高品质家用独饮小酒品类诞生。

机会洞察二:绑定佐餐场景,中式佐餐酒存在比肩日本清酒和韩国烧酒的百亿品类机会

中式佐餐酒方向一:川菜佐餐,米酒或梅子酒有望跑出首个百亿级佐餐酒。

中式佐餐酒方向二:硬苏打酒有机会替代啤酒成为绑定烧烤场景的佐餐酒。

机会洞察三:对立中式传统商务宴请打造年轻人的商务用酒,或清晰定义中式威士忌饮用潮流,威士忌有望在中国实现飞跃

机会一:对立中式传统商务宴请,聚焦年轻人的酒吧商务打造年轻人的商务用酒。

机会二:打造中式威士忌饮用潮流。

机会洞察四:金酒、朗姆酒、伏特加等有机会通过直接教育消费者调酒来实现崛起

四、酒市场现状:品类噱头供过于求,新赛道又挤又乱

资本推动下,大批新兴年轻人的酒涌现,各种低度、气泡、果味、香甜酒饮充斥市场,营销层面花样繁多。

一方面,通过打造新奇特的产品外观吸睛,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酒瓶在货架上五彩斑斓;另一方面,大量IP联名、贴上国潮标签、乃至进行高密度及高强度的广告营销,如上高收视综艺节目、人气电视剧、甚至明星代言。

一面是供给端的狂热,另一面是消费端的冷清。里斯咨询研判,目前市场上,大多酒品牌徒有营销概念却缺乏清晰的战略定位,陷入同质化竞争中,大资源投入却只能打造出风尚化的网红酒产品,难以实现长红。

年轻人的酒品牌都犯了哪些错误?本文梳理出年轻人的酒企业九大战略误区。

战略误区一:品类选择忽视心智基础,难以赢得目标潜客

白酒和黄酒在年轻人心智中均面临品类老化的问题,存在诸多认知劣势,直接以白酒和黄酒传统品类的形式去抢占年轻人市场,将难逃年轻人的抵触。

比如江小白以传统白酒的形式打造年轻人的酒,面临极高教育成本;套用黄酒认知,即便借势李宁国潮势能,“十二阅黄酒”也难摆脱认知劣势成功突围。

战略误区二:讲不清楚“我是谁”,品牌再好也难突围

里斯咨询认为,作为传承了上千年、我国最早的粮食酒,米酒却始终未能流行起来,以酒酿、甜品的形式蜷缩于两广地带,呈现出“小、乱、廉价”的典型特点。

小:米酒行业规模小,虽然区域品牌不少,诸如孝感米酒、麻城老米酒、客家米酒、五城米酒、白露米酒等,但却没有规模以上的米酒大品牌。

乱:米酒品类定义极其模糊,从名称上即可见一斑——醪糟、糯米酒、江米酒、甜酒、酒酿,各种称呼均能见到。虽然历史悠久、受众广泛,但长期缺乏行业规范及头部品牌的品类教育,米酒在各地仍处于地方小作坊式的生产酿造,生产及产品标准混乱。

廉价:提到米酒,首先是自酿米酒或超市便利店的塑料包装米酒,廉价的认知稳固。

米酒品牌若仅仅围绕产品层面做口味、营销创新而不去对米酒品类进行教育,短期内可能还能吸引乐于尝鲜的年轻消费者,但长期来看无法真正激活并依托米酒品类潜力实现增长。

战略误区三:违背认知规律的伪品类,酒香也会败在巷子深

随着年轻人健康观念的不断升级,不少酒企也开始将年轻人“朋克养生”概念复制到酒上,无论传统品类里的椰岛海王酒、粮者酱酒等,还是SOULMONSTER劲泡酒、WUVAVA健康西拉无酒精葡萄酒等,都打出“年轻人的健康酒”概念进行传播,汾酒集团也推出竹叶青酒,主打传统中医配方和入口清爽无负担的酒体,意图满足年轻人“一边喝酒一边养生”的诉求。

年轻人追求健康养生,但却不追求健康的酒,“年轻人的健康酒”是伪品类。

年轻人在饮酒时不会关注健康因素,少数关注健康因素的年轻人中,更关注的也是饮酒量及饮用方式是否健康:67%的年轻人不会关注酒的健康要素,仅33%的年轻消费者会对健康产生担忧,其中,65%的年轻消费者对于健康的担忧更多集中在饮酒方式是否健康(即饮酒量是否适合,频次是否适度),仅35%的消费者对于酒本身有健康的担忧。

战略误区四:借助既有渠道品类延伸追风口,冲业绩可以,建品牌不行

后疫情时代,餐饮市场受到极大影响,受海伦司等小酒馆快速崛起影响,越来越多餐饮品牌通过“餐+酒”的模式入局酒馆,例如,海底捞、星巴克、眉州东坡、凑凑火锅等,在既有门店中设立小酒馆,希望通过延长经营时间,拉动夜宵档消费。以海底捞的Hi捞小酒馆为例,每天开放时间为下午17点到次日凌晨,产品以低度酒为主,有特调鸡尾酒系列、无酒精系列、纯威士忌等。

餐饮行业跨界小酒馆,最大的问题在于心智中品类代表的问题。消费者认知中,海底捞等于火锅、星巴克等于咖啡,在这两类餐饮场景中的诉求与小酒馆场景有着迥异的区别。消费者以品类思考,用品牌表达,当提到火锅时,会首先想到海底捞,但想到小酒馆喝酒微醺时,必然首先想到小酒馆的代表品牌。若将海底捞与火锅、酒馆两个不同品类强行捆绑,将形成心智混淆,不利于品牌的长线发展。

因此,小酒馆作为餐饮辅助对提升销售业绩会有一定助力,作为品牌宣传和市场营销的一种方式,提升品牌曝光度,但显然难以成为餐饮品牌的第二增长曲线。

战略误区五:光靠引发情绪共鸣、讲不清楚“有何不同”,品牌注定难走远

围绕“月老酒”,兰舟推出了《兰州夜宴·剧本杀》《兰州夜宴·喝酒杀》,在剧本杀中植入饮用兰舟果酒的环节,提升品牌认知的同时促进产品销售。标新立异的品牌形象也确实获得了行业内的不少关注,但在消费端却反响平平。究其原因,在于兰舟模糊的品牌形象难以讲清楚自身究竟有何不同。

JOJO气泡酒则试图通过建立魔性、无厘头的品牌形象从一众新锐气泡酒品牌中脱颖而出。通过“爷味营销”以及致敬“JOJO的奇幻冒险”大IP,确实触及了一些年轻消费者,然而却放弃了曾建立的“喝着舒服、轻松、低负担”的品牌认知。无厘头的文字堆砌或许会让部分消费者觉得有趣,但对于更多消费者来说只是营销噪声,难以真正进入消费者心智。

战略误区六:产品群战术不仅让企业经营失焦,还增加消费者决策成本

触达更大的市场,许多酒企往往让主品牌横跨多个品类,各品类下还会布局5-10个产品系列,结果是一个品牌下可能拥有上百种单品。企业的初心是希望各品类能够协同作战,共同提升主品牌的认知度,而各品类事业部由于有自己的战略目标,最终容易使企业缺乏经营焦点。

以啤酒为例,目前主流精酿啤酒馆和精酿餐吧均采用的是产品群战术,主打“更多种类、更丰富口味”,为顾客提供更多各式各样的精酿啤酒。商家普遍逻辑是“总有一款适合你”,长长的菜单选择,在无形中减弱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与印象,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

果酒赛道同样如此,Miss Berry贝瑞甜心瞄准女性低度酒赛道发力,其主打大单品经典小方瓶系列下横跨了四大品类,除果酒之外还有花草酒、晚安酒、奶酒品类。品牌方意图通过全面出击一举成为低度酒品类之王,但这种做法反而使品牌丧失了焦点,提到贝瑞甜心的主打单品小方瓶系列,再也不是果酒,进而,品牌也失去了对果酒品类的代表性。反观梅见,通过聚焦梅子酒,成功在果酒赛道上分化出了梅子酒这种口味上的大单品。

多头出击的战略布局方式,不仅难以培养出强大的主干,还会因为抢夺资源产生内耗,反而使企业各个支干都很虚弱。消费者的心智空间是有限的,无特征、无差异化,就无法留住消费者。

战略误区七:产品品质是短板,品牌难从“网红”变“长红”

年轻人的酒诞生于洞察,崛起于流量,但是想要长红,必须依靠品质。流量是把双刃剑,能够帮助品牌迅速触达年轻人群,建立销量,但狂欢背后,年轻人的酒遭遇竞争同质化,产品品质低等问题正迅速进入大众的心智。

一方面,年轻人的酒却没有真正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偏好打造。另一方面,品牌重营销,轻供应链,产品品质太不过关导致先驱变先烈。

参考预调酒大市场日本,三得利旗下的预调酒品牌常年占据日本RTD市场份额第一的原因就是高品质的产品,通过高度还原水果本味,将果味自然融入酒中,三得利实现了年轻人对果味的极致追求。其中,Kokushibori通过使用上好的原材料,将果皮与果实一起制作出更高浓度的果汁;而Strong Zero则将新鲜水果急速冷冻到-196℃,水果碎成粉末后再调酒,把水果本身的鲜甜味道保留下来。

Strong Zero

图片来源:三得利

战略误区八:散乱式市场布点极度分散资源,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以中国精酿啤酒为例,在全国布点上,暂无全国性品牌,更无区域性强势品牌,主要品牌各占一方,平均每个城市布局两家左右的门店,资源相对分散,品牌盲目拓展全国市场,将导致难以形成局部的兵力优势。且每个城市的装修风格以及配餐种类都不一致,从长期来看,从品牌视觉到配餐场景上都难以形成统一的品牌心智资产,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例如牛啤堂精酿啤酒创立刚满五年,线下门店已覆盖全国10座城市,总计十余家门店,单个城市的门店不足两家,在区域市场无法聚焦资源形成品牌效应,盲目拓展全国多个城市也难以拉动品牌。

熊猫精酿也面临相似的问题,其线下门店涉足全国8座城市,共计18家门店,并在实际的市场拓展中,通过连锁不复制的模式,盲目追求差异化。

战略误区九:新品类定价若过度偏离老品类价格主航道,注定难从小众变大众

年轻人的酒,核心增长逻辑是把握酒饮生命阶梯的入口,本质上要替代心智中“上一代人的入门酒”,是竞争替代与消费升级的逻辑。这就意味着,年轻人的酒的价格体系如果不能锚定老品类的价格主航道,便终究难以从“小众”走向“大众”。

中国是啤酒消费的第一大市场,精酿啤酒赛道虽然火热,但也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概念,像熊猫精酿、高大师等本土精酿品牌早在十年前便已入局,可是占据先发优势的本土品牌却没能跑出一家真正的本土龙头,反被百威、嘉士伯两大外资龙头拿下了最高份额,产品价格体系未锚定主航道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问题。

下载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